廣府地區(qū)有句俗語:“講就天下無敵,做就有心無力?!?/span>
簡單地說,就是一個人說起來頭頭是道,可讓他親自動手卻一事無成,一般形容一個人眼高手低,自打嘴巴。
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了?
總說自己是干大事的人,別人的工作沒前途,但過幾年再看,后者卻穩(wěn)穩(wěn)超越前者;
愛好在飯桌上指點江山,可問他究竟做成了什么,他卻辯解只是“缺個機會”;
人前吹噓自己有多厲害,結(jié)果只是表面光鮮,私底下可能襪子都是破洞的;
……
在心理學上,類似自欺欺人的套路,又稱之為“合理化”。
欺騙別人,我們一般很容易就會意識到;而對自己的欺騙,往往難以覺察。
心理學導師黃啟團先生在《NLP專業(yè)執(zhí)行師》的課堂上,曾提到3種典型的“合理化”模式:
1、“酸葡萄”式:
狐貍吃不到葡萄,就說葡萄是酸的,這一寓言故事,大家應該都曾聽過,這種模式正是引自該寓言。
人也一樣,當自己設定的目標、追求的夢想、渴求的事物……因為自己能力不足而無法得到的時候,就會對這些東西進行貶抑和打擊。
比如有人想考公務員,但考了幾次都考不上,可能就會說公務員就是拿著死工資,一眼就望到盡頭,沒有意思,貶低這份工作,放大缺點,而無視了優(yōu)勢。
2、“甜檸檬”式:
狐貍吃不到葡萄,肚子又餓了,怎么辦?只好摘檸檬充饑。檸檬明明是又酸又澀,但別人一旦取笑,狐貍就說檸檬是甜的。
當一個人沒有辦法得到想要的、更好的東西的時候,就會企圖說服自己和別人,自己所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東西,自己所做的,就是最好的選擇。
這是我們的一種防衛(wèi)機制,去放大已擁有事物的優(yōu)點,以此緩解和減少得不到更好的東西的痛苦和失落。
比如明明996很辛苦,向往著955,可別人一提起,打工人往往會梗著脖子說:“996是福報,你想賺更多錢都沒有機會?!?/span>
3、推卸責任式:
顧名思義,就是把自己的缺點或者失敗的責任,推到其他人或環(huán)境上,而自己則是“心安理得”、“坦然”地面對這些。
比如某人說要一天讀完一本書,可好幾天都沒翻一頁,問他就說是“突然有人找”“陽光太刺眼”……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。
本文摘自http://nlp.nlp.cn/art/concept/14339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