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恐怖來自不能處理憤怒情緒
發(fā)布時間:2015-05-20 作者:心理中心
案例實錄: 小張是一名患有社交恐怖癥的大學生,他的主要表現是不敢與同學老師交往,以及內心中常常涌動的憤怒情緒。他來到我的咨詢室,想要解決社交方面的困惑。
咨詢過程: 隨著一陣輕輕的敲門聲,小張走進了我的咨詢室。這是一個長得黑黑瘦瘦的高個子男生,看上去二十歲左右,樣子很靦腆。他磨磨蹭蹭地走進來,坐在沙發(fā)的邊上,沉默著,乞求似的看著我,像是在等著我開口。 我微笑著問:“你是遇到了什么困擾來尋求幫助呢?” 他靦腆地蠕動著嘴,囁嚅著,低聲說了些什么,但是聲音太小,我沒聽清楚。我要求他再說一遍,他的臉紅了,顯出手足無措的樣子,很是不安。我知道他可能有些害怕,就沒有再問,而是靜靜地坐著,等著他平靜下來。過了一會兒,他又試探似的看看我,輕輕地說:“老師,我可以說一下我的問題?”我微笑著點點頭。 他低聲說:“我被診斷為社交恐怖癥?!? 看他欲言又止的樣子,我想要鼓勵他說下去,于是我說:“你能來這里求助對于你也是邁出了很不易的一步,你挺勇敢的?!? 他看上去有些激動,但是又皺著眉,顯出不高興的樣子。是我的這句話刺痛他了嗎?還是另有原因?在他表面上唯唯諾諾的表象背后,好像壓著什么東西,這與他的社交不良有什么關系?他沉默著不說話,我猜想他的內心可能正在醞釀著一些情緒。 過了一會兒,他稍顯氣憤地開口道:“老師,我覺得很不安,我覺得您這里不夠安全?!? 我微笑著問他:“你覺得我這里哪些地方不夠安全?” 他有些激動,盡量壓低聲音說:“因為我覺得局促不安,我覺得您沒有提供一個讓我覺得能暢所欲言的環(huán)境?!? 我有些明白了,他的社交恐怖癥狀只是一個表面現象,這個癥狀的背后壓抑著很多的憤怒攻擊情緒。因為在人際交往中沒有辦法表達這些情緒,所以他只好選擇局促不安和欲言又止。剛才他在我這里又一次感到局促時,他把憤怒轉移到我這里,認為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,這顯然是一種“投射”機制。這說明他在表面的神經癥背后,還有很多性格上的問題。 我說:“你覺得你感到局促是我這里的環(huán)境造成的,其實你是在說你感到很憤怒,但是對于表達憤怒又感到局促和恐懼?!? 他氣憤地低聲說:“是的,在學校也是這樣,我從來不敢和同學們交往,因為害怕他們發(fā)現我是這樣一個自卑猥瑣而又充滿憤怒的人?!? 我說:“其實你是恐懼自己的攻擊性的,害怕這種攻擊說出來會造成嚴重的后果,所以你選擇壓制憤怒,可是這樣就把你和人群隔離了起來。” 他悲哀地點點頭,說:“其實我就是不敢說,包括剛才我說了一點,就很后悔。您怎么看待這件……?”他吞吞吐吐的,好像害怕被我發(fā)現他的秘密后遭到傷害。 我微笑著說:“你為自己的憤怒情緒感到內疚。其實你內心很想維護住咨詢室里這種可以說一點憤怒的環(huán)境,你害怕剛才說了一點帶有攻擊性的話,會引起我的反感,從而連這樣一點空間都失去了。” 他點點頭,輕聲說:“是的,其實說實話我不想失去咨詢的環(huán)境。包括在學校也是,我為了不失去與宿舍同學的關系,忍著不說憤怒,其實也是害怕如果說了他們都要不理我了?!? 我說:“不理你?看來你對于憤怒后果的設想主要是被忽視?” 他點點頭,說:“是被忽視。如果他們一點也不理我,我就完了,就沒有誰愿意跟我在一起,我會孤獨透頂?!? 我溫和地說:“其實在你表面的沉默寡言背后,其實有一種很強烈的需要,就是和人在一起,不要被人群徹底忽視和拋棄。為了這一點,你寧可忍氣吞聲的壓制自己的情緒,也不想使自己遭遇那種冰冷絕望的待遇?!? 他痛苦地說:“可是我的生活就充滿了冰冷絕望。雖然我忍著憤怒不說,但是同學們還是不愿意和我在一起,可能是因為我總是沉默吧。但是不沉默又能怎樣?難道我能夠沖上去把他們罵一頓,問他們?yōu)槭裁床淮罾砦遥俊彼纯嗟亟g著雙手,眉頭皺起來。 我說:“好像你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(huán),越是害怕被忽視、被傷害,就越是隱藏自己、使自己不得不沉默,可是你的沉默使同學們更加不容易重視你的存在,結果反過來造成了被忽視的結果。” 他氣憤地說:“這我知道!可是怎么辦!我要的是怎么辦!”我緩緩地說:“可能這不是一個怎么辦的問題,而是一個在性格上需要成長和成熟的過程?!? 他打斷我的話,說:“可是我等不及!” 我說:“那么就先學會在外面適度的表達,而在咨詢室里,你需要耐下心來,深入探索你的情緒和社交問題的內幕?!? 他低聲說:“可是我沒有時間探索這些問題,我只是想要改變?!? 我微笑著啟發(fā)他:“這就等于說你沒有時間復習知識,可是卻想要考好。這不是自相矛盾嗎?” 他嘆口氣,說:“那也只好如此。但我不希望這個過程太長。”我說:“我感到你這么說既是在表達你的急迫心情,也是在呼喚咨詢師對你憤怒情緒的接受。其實在咨詢中你會慢慢發(fā)現,你這些表達都會被接納,而不會造成什么嚴重后果。如果說這個過程需要一定時間,你也會逐漸發(fā)現這是一段很有意義而值得紀念的時間。” 他點點頭,用哀求的眼神看看我,補充道:“老師,您不會覺得我說話太唐突吧。其實我也知道這需要時間,我會配合的?!? 我微笑著點點頭,我們的第一次咨詢到此結束,約好下周再談。 一周過后,他又來到我的咨詢室。這一次,他不再那么猥瑣局促,而是大方了一些,說話也流暢了許多。他告訴我,他的家庭是單親,他父親很早就去世了,他從小被母親撫養(yǎng)長大。母親是個弱女子,深感自己保護不了這個沒爸的孩子,于是經常警告他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說話,不要輕易跟小朋友玩,這種教育逐漸形成了他對外界戒備警惕的心理傾向,他逐漸對那些家庭完整的小朋友有一種憤恨,覺得別人有被依賴被保護的權利,唯獨自己孤身一人,沒有人蔭蔽他弱小的心靈。長大一些后,他開始主動地與別人保持距離,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優(yōu)越,并且為此而憤怒。我告訴他,這些憤怒的原因是嫉妒心理,嫉妒別人能有一個強大的爸爸。正是由于嫉妒,他變得既羨慕別的孩子又顧影自憐的感到自卑,長期以來發(fā)展成社交和情緒方面的障礙。 他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。需要首先處理他人格和性格上的問題,然后再處理次級問題也就是社交焦慮。當他能夠平等的看待自己和他人,能夠放棄對別人的敵意時,他的社交癥狀也就迎刃而解了。 窗外,滿眼的鮮花。秋天還沒有過去,在經歷一個嚴峻的冬天以后,明年春天的花圃會更美麗。 心理分析: 小張的問題表面看是社交恐怖,其實已經有了人格上的偏離。這表現為他的投射機制,經常把自己內心的不滿投射到外界,認為是外界充滿敵意;還表現為他欠缺憤怒處理機制,大量憤怒不是壓抑就是投射,不能很好的整合入自身的人格。對于小張這樣的情況,需要經歷長期深入的心理治療,心理醫(yī)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,陪伴小張走過人生中風雨飄搖的時刻。這個案例也提醒我們,對于家庭殘缺的家長來說,千萬不要給孩子內化“不要跟陌生人說話”的信念,而是更需要鼓勵孩子和社會進行正常的接觸,用社會的資源去彌補孩子自身家庭的不足。
心靈●詞典 社交恐怖癥:是神經癥的一種,表現為社交中的緊張局促,常伴有回避行為。本文中小張不是單純的社交恐怖癥,而且還具有很多人格和性格的問題。
江西財經職業(yè)學院東區(qū)紅樓201-204室 郵編:332000 聯系電話(0792)8181009 Copyright @ 2014-2023 江西財經職業(yè)學院心理咨詢中心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