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類型的人對手機更加依賴?性格外向、待人熱情、好交際的人,對手機和短信的依賴程度更高
“平時明知沒有短信或來電,我也會時不時地翻出手機看一下。”南開大學學生的一份調查顯示,73.2%的受訪大學生手機用戶認為自己出現(xiàn)了上述“癥狀”。
調查者指出,“拇指文化”促成了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心理。相比之下,性格外向者更容易產生“手機依賴”。
這份針對大學生的調查,是由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的一個學生課題組完成的,他們的課題是“‘短信文化’對大學生心理及行為影響的問題研究”。研究人員選取了天津地區(qū)四所高校的大學本科生,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從每所學校選取男女生各50人,共發(fā)放調查問卷400份,回收有效問卷379份。
課題組對“手機依賴”的定義是:使用手機(短信息)作為其人際互動主要手段的群體,存在強烈的、持續(xù)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。
只要留心觀察,“手機依賴”的表現(xiàn)隨處可見:總把手機帶在身邊,否則就心煩意亂;當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,會感到不適應;總有“我的手機鈴聲響了”的幻覺,甚至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作自己的;當手機無法連線網絡、收不到信號時,會產生焦慮和無力感,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;經常下意識尋找手機,不時掏出查看等等。
根據調查,大學生每月發(fā)送短信數量集中在200~500條之間,九成大學生月發(fā)送短信數量在100條以上,月發(fā)送短信500條以上的約占15%。月手機費用100元以上的占11.9%,50~100元的占36.9%,50元以下的占51.2%。
課題組認為,短信有著其他傳播媒介無法替代的優(yōu)勢?D?D價廉、快捷、簡短、豐富、互動性和隱秘性強等特點,而這又恰好迎合了大學生對人際交往具有強烈需要的心理特征。
此前,曾有心理專家將手機依賴視為一種具有典型癥狀的心理疾病,將其命名為“手機依賴癥”。還有學者認為,“手機依賴癥”大多在性格比較孤僻、缺乏自信的人群出現(xiàn)。但南開大學學生課題組卻認為,“手機依賴”應該被視為一種社會現(xiàn)象而非心理疾病。這份調查還顯示,那些性格外向、待人熱情、好交際的大學生,對手機和短信的依賴程度反而更高,即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與其個人的社交能力成正比。
課題負責人、南開大學學生王琦解釋說,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與用戶的交際適應性能力呈顯著的正相關。交際能力強的人可以借助手機拓展和加強自己的人際網絡;而對于交際能力差的人,手機則成為一道人際關系的屏障。被拓展的人際網絡將帶來流量更大的、頻率更高的信息,使得交際能力強的手機使用者為了合理處理信息流,而更加依賴手機,形成正性的循環(huán)。
在課題組成員王今昭看來更值得關注的是,在高校中,手機尤其是短信的使用已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,有其相應的亞文化群體。